奶制品是平衡膳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范圍內公認的健康膳食模式的重要構成。但在我國傳統膳食模式中,奶制品攝入占比偏低。提高國民奶及奶制品的攝入量,仍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11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營養與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院士在雀巢N3新一代親體奶全球首發會上對國人飲奶現狀進行了總結。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每人每日應攝入奶及奶制品300—500克。然而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均乳制品消費量42千克,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僅達到推薦量的38.4%;其中,98.8%的老年人喝奶遠未達標,僅為推薦量的1/10。
事實上,過去二三十年的時間里,中國人的飲奶問題基本已經得到了解決,而且有了更多奶制品的選擇。可以說,從早期“喝上奶”的1.0時代,到近年來“喝好奶”的2.0時代,中國快速完成了牛奶消費的認知普及和品質升級之路。為什么國人的喝奶量還是上不去?
談及飲奶達標率低的底層困擾,陳君石院士給出了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飲食習慣問題,奶和奶制品近些年才成為中國人飲食當中的一部分,國人不習慣喝奶,更不習慣吃奶酪等其他奶制品;二是很大一部分國人乳糖酶不夠,乳糖吸收不良,喝完奶后胃腸道不舒服,從而影響了攝入量和消費量,這個痛點在熟齡人群中尤為凸顯。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于康教授對上述觀點表示贊同。他談到,所謂飲用牛奶的痛點或者挑戰就集中在兩個方面:愿不愿意喝、能不能喝。經過多年宣傳,大眾在“愿不愿意喝”上的態度正在轉變,希望把過去不喝奶的習慣變成喝奶的習慣。但在轉變過程中,“能不能喝”是最終限制因素。
“無論是在臨床上還是在社區或者家庭營養宣教、營養管理的過程中,很多人提到牛奶第一個反應就是喝了以后肚子不舒服。這背后的重要因素就是乳糖酶不足或缺乏造成的乳糖吸收不良的問題。有些人甚至會從心理上產生‘乳糖焦慮’,一提到牛奶就想到消化不良,導致不耐受、吸收不良的情況更嚴重,因為胃腸道受情緒的影響非常大。”于康教授結合實際情況解釋道。
可見,乳糖吸收不良已經成為國人引用牛奶的“隱形負擔”。有數據顯示,高達85%的國人都存在乳糖吸收不良問題,在飲奶后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瀉或其他腸胃不適癥狀。因此,牛奶雖營養豐富,許多人卻只能對其敬而遠之。
于康教授指出,乳糖吸收不良人群在飲奶上通常有三種解決辦法,一是不喝奶了,完全放棄牛奶中的營養物質;二是喝奶的同時服用乳糖酶;三是喝0乳糖奶制品。但這三種辦法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怎樣才能解決根本問題?陳君石院士表示,采用先進技術降低牛奶乳糖含量,推出創新產品,推動各年齡段國人足量飲奶是關鍵。在這方面,雀巢全新推出的親體奶提供了示例。
據了解,雀巢N3親體奶使用了雀巢至鉆適度水解技術,該技術可將牛奶中的乳糖切割重組,在減少乳糖及能量的同時,增加珍貴的原生乳益生元——低聚半乳糖(GOS)。這樣生成的GOS是內源性的,而非人為額外添加,在行業內屬于突破。
“回避乳糖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飲奶不適更重要的內因是腸道敏感度高。腸道健康是人體健康的基礎,低聚半乳糖通過改善腸道微生態,幫助腸道內雙歧桿菌增殖,最終達到滋養腸道的效果。”于康教授表示,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有機互動是構成腸道健康微生態的基礎。如果大家把牛奶喝對,就既能解決牛奶營養無法完全吸收的問題,又能提供有益益生元,讓腸道健康得到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