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將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體檢高峰期。數據顯示,約3.5億國人每年接受體檢。如果說體檢就像一場健康考驗,體檢報告就是身體的“成績單”。拿到這張“成績單”,才能判斷自身各項機能是否運轉良好。但許多人在體檢過程中會選擇“躲”過一些項目,以為這樣可以避免尷尬或不適。然而,這些體檢項目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不容忽視。
以下五個體檢項目,
即使再尷尬,
也要勇敢面對:
01
肛門指檢
肛門指檢和直腸指檢是簡單、快捷且侵襲性較低的檢查方法,八成以上的直腸癌能夠在直腸指檢時發現。除了檢查是否存在直腸腫物、痔瘡、肛瘺等肛腸疾病,該項檢查還能識別男性前列腺問題。
02
糞便檢查
糞便檢查是消化道疾病的“預警信號”,八成的結直腸癌患者表現出便潛血陽性。糞便的顏色、性狀等與胃腸道疾病密切相關。如果忽視糞便檢查,可能會錯過包括結直腸癌在內的消化道腫瘤以及腸炎、痢疾、寄生蟲、痔瘡、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篩查。
03
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檢查無創、便捷且經濟,有助于早期發現心臟疾病,對及時發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具有極大幫助。進行一次心電圖檢查就有可能避免一次心血管意外的發生。
04
婦科檢查
婦科檢查對發現婦科疾病具有重要意義,醫生通過視診、觸診、分泌物采樣等方式,對內外生殖器進行檢查,及時發現陰道炎、宮頸病變等婦科疾病。建議成年女性每年進行一次常規婦科檢查,最佳檢查時間是月經結束后的3—7天。
05
乳房觸診
乳房觸診是一種有效的檢查方法,可以了解乳房硬度、有無壓痛、有無包塊及包塊性質等,進而識別乳腺疾病,并為乳腺超聲檢查提供有力支持。不要抵觸乳房觸診檢查,醫生的手法會比自檢更加專業。
同時,定期體檢雖然在發現部分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效,然而并非所有疾病均可通過相同的常規體檢來發現。由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易發疾病存在差異,因此需根據個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檢查和關注要點。
20歲:關注傳染性疾病
在20歲時,由于年輕人步入社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肝炎、消化道感染的風險加大。因此在體檢時應特別關注傳染病的篩查
30歲:關注血糖
在30歲時,忙于事業的年輕人應酬頻繁、壓力增大,容易陷入“多吃少動”的境況。進行空腹血糖檢測的同時,建議有條件的監測糖化血紅蛋白,以便更好地了解近三個月的血糖水平。
40歲:關注心臟和血管
在40歲時,心臟和血管的老化明顯,彈性大不如前。建議通過抽血檢查了解血脂、血糖狀況;通過B超了解血管狀況;通過心電圖檢查心臟等。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家族史、飲食習慣高鹽、工作壓力大等高風險人群,警惕心臟可能出現的問題。
50歲:關注骨骼和腸道
在50歲時,普遍存在骨質疏松的問題,建議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查。同時,還需關注腸道健康,在腸道體檢中,需注意腸息肉、慢性潰瘍等病變,防止小病變發展成腫瘤。
60歲:全面查
在60歲時,已步入老年生活的階段,這個階段的老人應進行全面體檢。最好每次體檢均由固定的醫生主持,以便全面、系統地掌握受檢者的健康狀況并對其進行健康指導。
還有一些體檢前后的注意事項,
跟著靜寶一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