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孩子開口說話并不晚,在家中能夠正常說話,但在公共場合或與陌生人接觸時,可能會表現出害羞、不愿意表達的情況。這種情況是“社恐”嗎?其實這或許不是他們受到了霸凌或害怕他人,而可能與選擇性緘默癥(Selective Mutism)有關。
什么是選擇性緘默癥?
選擇性緘默癥的本質是兒童焦慮癥。選擇性緘默癥患者,不是自己選擇不說話,而是到陌生的環境后,周圍人對其開口說話的期待使他們感到焦慮和恐慌,從而觸發了類似僵住的反應(freeze response),導致其完全無法說話。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顧藝進一步介紹,選擇性緘默癥的表現不一,有的孩子僅在學校不說話,但在校外都能正常說話;有的孩子僅在家說話,在其他場合或有外人在場時都不說話;有的孩子在學校時能和同胞兄弟姐妹說一點話;有的孩子上課時能小聲回答老師的問題;有的孩子能用紙筆代替說話。病史長、合并社交障礙或學習障礙、家庭支持差者,預后欠佳,有可能直至成年都很難在社交場合講話。
顧藝提示,如果孩子之前在某情境能正常說話,后來突然不再說話,應注意是否有應激障礙。也有孩子從小說話晚,即使在家也很少和父母說話,一個人時會自言自語,這類孩子要考慮是否存在孤獨癥譜系障礙。診斷孤獨癥譜系障礙的孩子,也可以同時存在選擇性緘默癥。此外,選擇性緘默癥患兒也可能合并社交恐懼癥、分離焦慮障礙、聽力障礙、智力障礙等。
如何診斷選擇性緘默癥?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診斷標準是:在某個特定的社交場合持續不說話超過1個月(不包括開學第一個月),而在其他場合能說話,此情況已影響到教育、職業或社交功能,不能用語言交流障礙來解釋。選擇性緘默癥在兒童中的發病率約為0.7%,多發生在2—4歲之間,女性略多于男性,通常在兒童開始接觸外界時被注意到。
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是最佳解決方案。當家長發現孩子有選擇性緘默癥的表現時,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排除孤獨癥譜系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確診選擇性緘默癥后,需要盡可能地給孩子安排更多支持資源,如家長的關注和陪伴時間、包容的幼兒園或學校環境、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等。
來源 / unsplash
如何治療選擇性緘默癥?
在具體的治療層面,顧藝介紹,選擇性緘默癥狀的首選治療是認知行為治療。家長可以先和孩子在治療室中游戲、說一些輕松的話題,然后心理治療師加入家長和孩子的游戲及談話中,當孩子能和心理治療師互動交談后,家長逐漸撤出,由心理治療師引導孩子逐步和其他人、在其他場合的語言交流。干預的關鍵不是在于說話本身,而是要減輕孩子因說話問題而產生的焦慮,可使用階梯式暴露、放松訓練、認知重塑等技巧。對年齡大的青少年,SSRIs類抗焦慮藥物可能有一定療效。
以下是針對家長的一些建議和指導:
家長應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緘默癥的關注和焦慮,相反,家長應表現出對孩子將來肯定能正常講話的堅定信心。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理解孩子害怕講話、有時在某些場合講話有困難,做好心理準備后再講話可能會更容易,可以先使用肢體語言、一步一步地來。不應逼迫孩子講話,因為當他們感受到壓力時會加重焦慮,以致更加難以開口。
在引導孩子說話時,家長可以先和孩子玩耍,當孩子玩得開心時,再自然地引入另一個小朋友(最好是認識的、比較友好的小朋友)一起玩。孩子心情放松了,在適當的情境觸發下,可能會和小朋友講話。在此過程中,家長的關注重點應是如何玩得更開心,而不是怎如何引誘孩子說話。向孩子提問后,要等待至少5秒鐘,以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準備回答。
當孩子開始說話時,家長不要表現的非常驚喜或過度贊美,因為這可能會使孩子感到尷尬。家長可以事后在私下場合給予孩子獎勵。可根據情況錄下孩子和家人講話的視頻或音頻,再放給孩子看或聽,家長可以重復或模仿孩子說過的話,以增強孩子的自信。
面對無需回避的家庭聚會等社交場合,家長可以設法做出一些改變,好讓孩子感覺更加自在。如多種嘗試后,孩子仍不講話,家長也別氣餒。選擇性緘默癥本身治療難度大,治療周期一般長達數年。美國國家衛生部數據顯示,經規范治療后,選擇性緘默癥的完全緩解率可高達84%。這數據提醒我們,對于這種病癥,堅持積極的治療和持續的關注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