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天氣以炎熱、潮濕為主,隨著暑假來臨,外出旅游、就餐人員增多,市疾控中心提示:市民應注意預防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等,特別注意預防高溫中暑及青少年意外傷害。
手足口病預防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以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最為常見,多發生于5歲以下嬰幼兒。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是傳染源,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還可通過接觸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皰疹液污染的手、日常用具、衣物等感染。發病以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皮膚黏膜的皮疹、皰疹、潰瘍為典型表現,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
建議:
(1)接種EV71疫苗能預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減少重癥和死亡病例發生。(2)注意個人衛生,在觸摸口鼻后,飯前便后,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應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噴嚏、咳嗽時注意用紙巾遮掩口鼻;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指導兒童養成正確的洗手習慣,掌握“七步洗手法”。(3)注意室內外環境衛生,每天定時開窗通風;勤換、勤洗、勤曬衣服和被褥;奶瓶、奶嘴及孩子常用物品要經常徹底清洗消毒。(4)做好消毒工作。(5)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避免與有發熱、出疹兒童接觸。(6)一旦出現發熱、皮疹(特別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潰瘍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7)托幼機構嚴格落實晨午檢制度、因病缺課登記制度、通風消毒措施。
食源性疾病預防
食源性疾病是由細菌、病毒等病原菌借助食品引起的一組疾病,臨床表現主要以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為主,部分病例可伴有發熱、乏力等癥狀。暑假期間,人們外出聚餐機會增多,就餐時需注意食品衛生,不吃腐敗變質不潔食品。一旦出現食源性疾病癥狀,需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建議:(1)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后、接觸臟東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定期對餐具進行消毒。(2)食堂和家庭采購食品要嚴格把好質量關,切不可為貪便宜而購買變質的禽、蛋、肉和水產品。(3)注意廚房和飲食衛生,做飯做菜時砧板做到生熟分開;不吃未徹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凈的生水。外出就餐時,一定要注意選擇正規、衛生條件好的飯店或餐廳。(4)注意防蟲、防鼠,加強對糞便、垃圾和污水的衛生管理。(5)一旦發現腸道傳染病癥狀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高溫中暑及青少年意外傷害預防
暑假期間,要特別注意防范兒童青少年溺水、交通事故、跌倒和觸電、燒傷燙傷等意外傷害。戶外作業人員如環衛工人、快遞員、建筑工人等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
建議:(1)在露天或高溫環境下,工作者須加強通風降溫,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合理調整工休時間,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2)減少產熱,外出時宜穿寬松透氣性好的淺色衣服,并戴防護眼鏡和遮陽帽,隨身帶上必要的防暑藥物,如藿香正氣丸、清涼油、人丹、風油精等。
(3)合理飲食,及時補充水分。飲食以清淡為主,多食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B、維生素C的食物,注意補充鹽分和礦物質。酒精性飲料和高糖分飲料會使人體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溫時不宜飲用。
(4)一旦出現中暑,應及時將患者轉移到通風良好的陰涼處平臥休息,給予含鹽清涼飲料。如果中暑癥狀比較嚴重,出現昏迷、高熱、惡心、嘔吐、脫水等,應立即轉送醫院救治。
(5)高溫天氣駕車出行時,家長要養成下車時查看后座的習慣,不要將嬰幼兒或兒童單獨留在車里,以免孩子在高溫下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6)家長應對家庭日常生活用品進行安全排查,消除各類安全隱患,熱水瓶、消毒液等物品應放置在兒童接觸不到的位置,廚房刀具等尖銳物品要放置妥當;家中用電設備和電源要遠離兒童觸及范圍;不要讓兒童攀爬窗臺。
(7)家長應教導孩子不要去危險的地方、不進行危險的行為。例如,不去未開發的景區探險,不在無人看護的河流、池塘或水庫游泳,不在馬路上追逐打鬧,不闖紅燈等。
(8)在兒童飲食起居方面,要做到新鮮、無毒,防止食物污染變質。嚴禁低齡兒童吸食果凍等膠狀食物,防止堵塞呼吸道。
(9)注意培養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學習自救技能。家長應做好監護工作,盡量避免未成年人獨自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