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上觀新聞
出生時僅25周零2天,體重僅731克,只比一瓶礦泉水重一點……在上海市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一名“掌心寶寶”正安穩地睡著。
她的出生可謂驚心動魄——母親突發子宮破裂、失血休克,她在緊急剖宮產中提前降生,可體內未閉的動脈導管對心肺功能產生了嚴重影響。出生后第40天,她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手術。上海醫生在其毫米血管中打通“生命通道”,順利實施微創封堵手術。
出生后,“掌心寶寶”哭聲微弱,心跳呼吸艱難。她接連闖過窒息搶救、呼吸機支持、嚴重顱內出血等生死關卡。但更大的威脅接踵而至——一條本應閉合的“生命通道”(動脈導管)在她體內頑固敞開。
醫生介紹,動脈導管是胎兒期連接主動脈和肺動脈的一條“生命通道”,出生后本應自然閉合。對于大部分早產兒而言,這條通道未能如期關閉,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健康問題。
“掌心寶寶”的心臟不堪重負,心率飆升到170-180次/分,雙肺水腫,腎臟功能也亮起紅燈。藥物治療失敗后,這條異常通道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發心衰、肺出血或腸壞死。
面對這一嚴峻挑戰,上海市兒童醫院心內科聯合心外科、新生兒科、麻醉科多學科專家組成的醫療團隊,對患兒病情進行全面、精準的評估,經過反復權衡和周密計劃,最終確定了采用經皮介入封堵術的治療方案。
經過積極的術前準備后,孩子在出生后的第40天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手術——動脈導管未閉的介入封堵術。
傳統開胸手術對極低體重并伴有嚴重腦出血和腎損傷的孩子而言風險極高。唯一的希望,就是經皮膚穿刺血管的微創封堵手術。但這需要醫生在細如發絲的血管內精準操作,稍有不慎,血管破裂或影響腦部供血,后果不堪設想。
面對這場“針尖上的挑戰”,上海市兒童醫院心內科、新生兒科、麻醉科專家緊密協作。在心內科主任肖婷婷的帶領下,團隊憑借毫米級的精準操控,將細如發絲的導管輕柔送入她的體內。
手術室里鴉雀無聲,每一次推進都如履薄冰。最終,封堵器穩穩落在目標位置,異常血流被成功阻斷。這一刻,手術室內緊繃的空氣終于流動起來。
術后,孩子被嚴密監護。令人欣慰的是,她脆弱的小心臟逐漸恢復力量:心率平穩下降,呼吸支持參數穩步調低,腸道功能也開始改善。雖然康復之路仍長,但最兇險的“心臟風暴”已被遏制。
“在這個脆弱的小生命身上,每一步都踩在醫學的極限邊緣。”肖婷婷不無感慨。孩子小小的胸膛里,跳動的不只是一顆被精密修復的心臟,更承載著醫學對生命的無限敬意。
原標題:《731克“掌心寶寶”闖生死關,上海醫生在毫米血管中微創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