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提高,CT技術快速進步,胸部CT在體檢中越來越常見,隨之,肺結節也成了很多人體檢報告單上的“常客”。當看見報告單上“微結節”、“實性結節”、“磨玻璃結節”等一類詞,很多人感到緊張焦慮,擔心自己患上肺癌。那么,什么是肺結節?如何預防肺結節?肺結節離肺癌有多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胸外科副主任楊龍海表示,大多數肺結節不會發展成肺癌,肺癌也并非“洪水猛獸”,定期篩查、積極防治、保持良好心態是保護自己的最佳防線。
多數不發展成肺癌,判斷良惡性是關鍵
看見肺結節的報告單后,人們常出現以下兩大認知誤區:其一,誤認為肺結節就是肺癌;其二,誤認為肺結節一定會發展成肺癌。
對此,楊龍海解釋,肺結節不等于肺癌,但肺癌的早期表現形式往往是肺結節。臨床上,大多數肺結節屬于良性病灶,不會發展成肺癌,只有極個別肺結節在經受長期炎癥的刺激后,發展成肺癌。
肺結節是影像學名詞,并不是疾病的診斷。楊龍海表示,它確切的定義為:通過影像學、胸部CT,發現肺內直徑小于等于3厘米的局灶性、內源性的肺部陰影。其屬于肺實質內的病灶,肺實質是與肺內空氣接觸的組織腔和呼吸道。
楊龍海介紹,根據肺內陰影的大小,小于5毫米的叫微結節,5—10毫米的叫小結節,1—3厘米的叫肺結節。大于3厘米,則稱為肺腫物或肺腫塊。從形態和密度看,分為磨玻璃樣結節和實性結節,前者又分為純磨玻璃樣結節和部分實性結節。
肺結節的大小、密度和形態是判斷其良惡性的重要因素。楊龍海表示,如果體檢報告單上是小于5毫米的微結節,大概率是良性病灶,保持正常生活即可。小于8毫米的純磨玻璃樣結節,也以良性為主。實性結節則分兩種情況,對于5毫米以下、形態比較規則、密度比較高的結節,可能是鈣化灶或炎性的結節,基本上也是良性的;大于1厘米的實性結節,若邊緣不規則,在影像學上發現有毛刺、分葉,甚至有空泡、胸膜牽拉等特征,屬于早期肺癌的表現,需要特別關注。
定期篩查勤預防,良好情緒同樣重要
楊龍海表示,第一,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第二,受環境影響較大的人群,吸入粉塵可在肺內包裹形成結節;第三,長期吸煙者,煙霧吸入肺內,無法正常排出。可通過吸煙指數評估其風險,即該個體吸煙的年數乘以每天吸煙的支數。吸煙指數(即每天吸煙支數乘以吸煙年數)大于等于400的人,屬于高危人群;第四,職業暴露的群體,在工作中可能吸入化學物質、石棉甚至致癌物質。既往有腫瘤病史或家族有遺傳病史的人同樣需要關注,有一定易感性。
關于如何預防肺結節,楊龍海建議,吸煙者盡早戒煙,循序漸進,長期堅持;有職業暴露的人群,盡可能縮短暴露時間,做好個人防護,戴好口罩;對于有腫瘤家族史或有腫瘤病史的人,建議每年采用CT篩查肺結節,初次可選擇低劑量CT。
檢查出肺結節后,臨床上先判斷是否需要治療,這取決于其在體內存留的時間和結節性質。楊龍海說,部分長期存在的鈣化結節,對身體健康沒有威脅,無需過多關注。若是短期的炎癥,或是從前治療的殘留,可進行抗炎治療,通常持續半月左右。一個月后復查,若結節穩定,或邊緣慢慢縮小,則無需過多關注。5—8毫米的結節,即使考慮是惡性的,特別是磨玻璃結節,因為病情較早,絕大部分由于惡性程度相對較低,建議保持密切觀察。若觀察過程中病灶增大,密度變高,實性成分變多,再積極處理。
很多年輕人檢查出結節后過度焦慮,甚至影響正常生活。對此,楊龍海表示,年輕人肺癌的發生率相對低,屬于小概率事件,我們沒有必要過度焦慮。近年來肺結節的檢出率提高,但假陽性也有所增多。再高超的治療手段也無法解決人的心理問題,因此,除了遵醫囑進行治療,調節情緒、保持心情舒暢同樣重要。
早篩早療積極調理,五年生存率較高
楊龍海表示,對于實性程度大于50%、大小超過8毫米的磨玻璃樣結節,臨床上高度懷疑為惡性,建議積極處理。直徑大于1厘米的不規則實性結節,有毛刺、分葉,臨床上懷疑是早期肺癌的表現。即使初次發現,也應積極處理,必要時考慮手術治療。臨床上常選擇微創手術,包括小切口手術、胸腔鏡手術等。在選擇術式時,較常用的是單孔胸腔鏡手術,其帶給患者的疼痛感和創傷較小。從入院檢查,到手術,再到出院,基本只需五天時間。微創手術的術后2周內,患者可基本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
經科學統計,癌癥經過治療的五年后,復發轉移的概率會明顯降低,臨床上常用五年生存率(治療后生存五年以上的患者所占比例)作為治愈率的替代指標,以此反映某種癌癥的嚴重程度,也可用于評價治療效果。楊龍海表示,早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超過90%,其中,磨玻璃樣病變的早期肺癌,五年生存率更高。
關于術后的注意事項,楊龍海建議,首先,針對腫瘤本身,需關注術后病理,惡性程度高低,是否有個別淋巴結轉移,是否需要輔助治療;其次,醫院定期術后隨訪,惡性程度較低的患者,可3個月到半年間隨訪一次。惡性程度較高,術后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每3個月需隨訪一次。另外,應鼓勵患者多做深呼吸、吹氣球、爬樓等對肺功能恢復有益的鍛煉,堅持2—3個月,身體機能基本可恢復到術前的80%—90%。
最后,楊龍海提醒,術前有不良習慣或生活環境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術后應特別注意,戒掉不良習慣,遠離高危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