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掰手指會有彈響?
身體的彈響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比如:掰手指會響、下蹲時膝關節響、突然轉一下脖子也會有這種彈響。而這種“彈響”并不是關節或骨頭在“對話”,它的本質是一種物理現象。
以掰手指響舉例:手指關節是由兩個骨頭端部以及連接它們的結締組織構成的,這些關節中充滿了潤滑并保護骨頭的滑膜液。
當我們掰手指時,實際上是在迅速拉伸關節,這導致關節腔內的壓力降低,滑膜液中的氣體(主要是氮氣)就會形成小泡泡。當這些泡泡突然破裂時,便會發出我們耳熟能詳的“啪”聲。
那掰手指會有危險嗎?
對于掰手指,大家最常想到的應該就是“會導致關節炎”這個說法了吧,而就關于“掰手指是否有害”,科學界也曾有過許多爭論和研究。目前普遍的看法是:適度地掰手指對身體并沒有明顯的壞處[1]。
關于“掰手指會不會造成關節炎”的問題,美國的醫學博士納德·昂格爾做了一個非正式但有趣的試驗:他每天至少掰2次左手指關節,且從來不掰右手的關節,就這樣用自己的雙手進行了長達60多年的“對照實驗”。最終,無論兩只手是肉眼觀察,還是拍X光片,都沒有太大的差異,也并沒有出現關節炎。他也因此獲得了2009年的搞笑諾貝爾醫學獎。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過度或用過大的力量掰手指,可能會損傷周圍的軟組織,甚至可能引起關節的不穩定性。長期持續的過度用力,理論上可能會對關節的正常功能造成影響,雖然具體的傷害程度和直接證據尚不充分。
偶爾掰掰手指彈響一下,放松一下自己,倒也無傷大雅。但要注意不要用力過猛,否則聽到的就不是彈響,而是一聲痛苦的“啊~”了!
參考文獻:
[1]Castellanos, J., & Axelrod, D. (2006). Effect of habitual knuckle cracking on hand function.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65(5), 69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