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有三侯
冬至是冬季的第4個節氣,“至”指的是極致,冬至來臨這天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自此起,氣溫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標示著自然界陰陽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循環。
冬至節氣有三候:
一候蚯蚓結,蚯蚓陰曲陽伸,冬至陰至極,陽氣雖萌卻不旺盛,所以蚯蚓感陰而蜷縮起來;
二候麋角解,麋和鹿雖在同科,陰陽屬性卻不同,古人認為麋角朝后生為陰,冬至麋感陰氣衰退遂解角;
三候水泉動,冬至過后陽光回歸,給封凍冰層下的泉水透過冰層帶來熱能,使泉水能在冰封之下流淌并且逐漸溫潤。
寒冬數九陰盛極,漸蓄能量待生機
冬至時節是陰極、寒極、氣降極的時節,此時氣溫降至全年最低,自然界陽氣最弱。寒主凝滯, 容易發生因溫通不及而梗阻的中老年常見病,如中風、心梗等。人體受冷刺激后,血管收縮,會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誘發心絞痛,若施救不力,會發生心肌梗塞。除了重視防寒保暖外,還要避免面對溫度驟變,尤其是有血管硬化問題的朋友,外出不宜過久,平時可遵醫囑服用降脂、溶栓、擴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藥物,以免突發意外。
冬季流感也需注意防范。老人冬季感冒若治療不及時,容易誘發多種危及生命的并發癥,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氣管炎等。據報道,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死亡率高達36%,故此在寒冬季節,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耐寒鍛煉,調理好飲食,可以每天用偏涼的水洗臉,熱水泡腳,在室內或陽光下練習八段錦太極拳等,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流感發生。
冬至陽氣初生陰氣內藏,養生應“使志若伏若匿”,情志內斂,安定清凈,保持恬淡寧靜、暢達樂觀的精神狀態。平時可練習 靜坐、站樁、書畫等以怡養性情。
食飲養生調
★ 冬至時節飲食養生 ★
當歸生姜羊肉湯
【原料】當歸:生姜:羊肉=3:5:16。羊肉500克(洗凈,焯水,去血水),當歸15克,生姜30克,鹽、胡椒粉、花椒、茴香、草果等適量。
【 做法】全部食材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清水適量,大火煮開去上沫,改文火煮1小時。
【 功效】出自《金匱要略》,養血驅寒,溫補脾腎。羊肉入脾、腎經而補虛溫中,脾胃強健則肌肉結實,氣血營衛充足,風寒外邪也自然不易侵入。”當歸養血止痛,生姜溫中散寒,辛香調料開胃醒脾,可增強溫熱滋補之效。適用于脾胃陽虛、寒凝腹痛者,癥見手足不溫、脘腹冷痛,喜溫喜按、經期產后腹痛、便溏羸弱等。
★ 冬至時節飲食養生 ★
桂圓山藥燉雞湯
【原料】雞塊、山藥、桂圓。
【 做法】雞塊焯水,山藥去皮切段備用,桂圓去殼備用。鍋中熱油、姜片和蒜瓣爆香,加入雞塊翻炒至變色。加入料酒和生抽繼續翻炒,足量清水燒開。將雞肉轉入砂鍋中,加入山藥和桂圓,小火慢燉1-2小時,加入喜歡的調料調味即可。
★ 冬至時節飲食養生 ★
羊肉燉白蘿卜
【原料】羊肉、白蘿卜。
【 做法】羊肉切塊、白蘿卜切片,鍋中熱油姜片蒜瓣爆香,加入羊肉翻炒至變色,入料酒繼續翻炒,與足量開水和白蘿卜小火慢燉1-2小時,加入蔥花香菜調味即可。腧穴溫養通
冬至節氣腧穴養生應 以溫陽散寒、調理氣血為原則。
1.揉按涌泉穴:涌泉是足少陰腎經井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在冬至節氣每天早晚揉按涌泉穴,每次2-3分鐘,有助于溫腎助陽,提高身體免疫力。
2.搓擦腰骶:腰骶是身體的重要部位,是命門、腎俞等大穴所在。在冬至節氣可以用手搓擦腰骶部位,以感到溫熱為度,有助于祛寒除濕,溫補腎陽。
3.按揉大椎穴:大椎是督脈穴位,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冬至節氣,用手指按揉大椎穴,每次2-3分鐘,有助于增強身體陽氣,預防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
4.艾灸神闕穴:神闕是任脈穴位,位于肚臍中央。在冬至節氣,可以用艾條灸神闕穴,懸灸或雀啄灸以溫熱為度,每次15-20分鐘,有助于溫養脾胃,提高身體抵抗力。
導引養生
行功:每日子丑時,平坐,伸兩足,拳兩手按兩膝,左右極力三五度,吐納、叩齒、咽液。
動作分析:冬至導引在每日睡前,平坐伸展兩腿,兩手握拳手背相對按于兩膝,用力三至五次,結束時吐納、叩齒、咽液。
腎臟與冬季相應,下肢屬腎且為足少陰腎經循行所過,因此冬季導引應以鍛煉下肢為主。參考《太清導引養生經》,本式動作可以以手抱膝,兩腿稍屈起,盡量貼近軀干,同時保持脊背豎直,胸腹放松。借腰股之力及膝部的收縱進行拉伸。手與膝的交接體現了平衡陰陽,有心腎相交之意。
冬至養生,要在固護陽氣、養護陰精。中醫陰陽理論認為,冬至時節對陰陽接續轉化運動的認識也是達到人與自然平衡和諧的關鍵。此時正是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時機, 歲末將至,精旺神安,順祝冬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