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剛過70歲的李女士來到北京積水潭醫院泌尿外科門診,向接診的劉振華醫生訴說了自己的困惑:平素體健的自己喜歡旅游,但這兩年出現的“漏尿”阻礙了出游的腳步,平時咳嗽、打噴嚏甚至大笑都會出現上述尷尬的情況,不得不一直墊尿不濕或衛生巾,嚴重時身上還會出現異味,影響了社交生活。
其實,像李女士這樣的患者并不少見,常見于中年女性,在咳嗽、打噴嚏、大笑等腹部壓力增高時出現的不自主尿液漏出的現象,醫學上稱為“壓力性尿失禁”。
研究顯示,中國成年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高達18.9%,在50-59歲年齡段則高達28%,對中老年女性生活質量和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并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問題,被稱為“社交癌”。但由于社會和文化因素,很多女性朋友對壓力性尿失禁的關注不夠,導致了延誤治療。
為什么會出現壓力性尿失禁?
年齡因素:隨著年齡增長,女性尿失禁患病率逐漸增高,高發年齡為45-55歲,60歲以上的發病率可高達38%。這可能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盆底肌松弛、雌激素減少和尿道括約肌退行性變等有關。
生育因素:嬰兒經產道分娩時,對陰道、膀胱及尿道造成很大壓力,神經和肌肉極度延展,發生損傷的機會增加,最終導致尿控能力的下降。
盆腔臟器脫垂:壓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臟器脫垂緊密相關,兩者常伴隨存在。
長期腹壓增高:常見于肥胖、肺氣腫、支氣管哮喘、慢性咳嗽、習慣性便秘、長久站立等人群中。肥胖患者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的概率顯著增高,體重減輕與壓力性尿失禁的改善和緩解相關,減肥后的患者其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率降低50%。
如何自查判斷壓力性尿失禁的嚴重程度?
壓力性尿失禁的癥狀分為輕、中、重度。
輕度:腹壓增加時如咳嗽、打噴嚏時偶發尿失禁,無需使用尿墊。
中度:腹壓增加及站立時,有頻繁的尿失禁,需要佩戴尿墊生活。
重度:起立活動或臥位體位變化時即有尿失禁,嚴重地影響患者的生活及社交活動。
壓力性尿失禁的治療方式
對于輕度的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療的方式:
生活方式干預:肥胖是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對于每位患者都應當做好相關教育,此外,戒煙戒酒、預防便秘,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也有助于緩解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
盆底肌訓練:是指南高度推薦的保守治療項目,既是治療手段也是預防所需。早在分娩前就應該開始訓練,并作為產后康復項目長期堅持。盆底肌訓練要達到相當的訓練量才可能有效。訓練的方法是持續收縮盆底肌(提肛運動)2-6秒,松弛休息2-6秒,如此反復10-15次。每天訓練3-8次,持續8周或更長時間。對于不能長期堅持的患者還可通過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增強療效。
對于中-重度的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可采取手術的治療方式:
恥骨后尿道中段懸吊術和經閉孔尿道中段吊帶術是目前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金標準”術式。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術后無明顯手術瘢痕,長期效果理想,能夠幫助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盡早擺脫痛苦。
事實上,李女士的癥狀已發生長達七年之久,一直拖到不能忍受才來就診。結合癥狀和輔助檢查,李女士被安排住進了泌尿外科病房,并由王建偉主任醫師為其實施了尿道中段懸吊術,手術過程順利。術后拔除尿管后,李女士驚奇地發現“漏尿”的現象消失了,“這下終于可以開懷大笑,繼續我的旅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