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事務推著向前奔跑,不知不覺中忽略了“慢下來”的重要性。其實,生活中凡事“慢”一點,不僅能讓心靈得到片刻的寧靜,更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著諸多益處。
生活中“慢”一點有哪些好處呢?讓我們一起探索,發現“慢生活”背后的“健康密碼”。
健康時報資料圖
一、起床慢一點:先躺上5分鐘
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干部病房劉雪微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中表示,早晨醒后不要馬上起床。尤其是老年人椎間盤較松弛,突然由臥位變為立位,不僅容易扭傷腰背部,還可能影響神經系統。
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人如果突然改變體位,可能發生意外。 ①
早晨起床,人從“半休眠”狀態蘇醒,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容易使已老化的心腦血管破裂,黏稠血液易形成血栓造成栓塞。 ②
建議醒來后不要馬上就起床,尤其是老年人,先在床上躺5分鐘,在床上伸伸懶腰,舒展一下四肢關節,再慢慢坐起來。
二、吃飯慢一點:不少于20分鐘
“細嚼慢咽”是對健康最有益的吃法。緩慢地進食可以讓胃和大腦同步感受到吃飽的感覺,熱量攝入也更不易超標。
也不必刻意去數每口飯在嘴里咀嚼了20次或30次,只要到食物咀嚼成泥狀,自然咽下即可。 ③
《中國居民健康體重管理之減重行動20條》中指出,進食速度過快與肥胖有關,特別是腹型和內臟型肥胖,建議成年人每餐進食時間不少于20分鐘。 ④
三、喝水慢一點:分幾次慢慢喝
喝水時,有的人習慣“豪飲”,但這種飲水方法對健康并無好處。快速大量喝水會迅速稀釋血液,增加心臟負擔,也容易把大量空氣一起吞咽下去,容易引起打嗝或腹脹。
北京世紀壇醫院急診科劉瑞瑩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正確的喝水方法是,一口水分幾次慢慢咽下,這樣才能充分滋潤口腔和喉嚨,有效緩解口渴。 ⑤
健康時報資料圖 毛圓圓攝
四、運動慢一點:進行充分熱身
北京積水潭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海龍2022年在健康中國公號刊文介紹,正確啟動運動鍛煉,可以有效地激活身體潛能,使身體逐漸適應運動強度。
在每次運動前要進行充分的熱身。熱身的目的是使身體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運動系統逐漸進入運動狀態。
運動還要循序漸進。運動狀態的維持需要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的通力合作,保障氧氣與營養物質的足量供應和代謝廢物的及時排出。
循序漸進的過程讓身體上述系統逐漸“平滑”地實現步調一致,可以減少運動中由于各器官功能不匹配帶來的不適或疾病,并最終達到最佳的運動狀態。 ⑥
五、轉身慢一點:避免意外受傷
平常轉身、轉頭等動作應適當放慢速度,尤其是老年人。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傷害防控室主任段蕾蕾曾在健康時報刊文提醒,在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轉身、轉頭動作慢,起身、下床速度慢,行進與外出也要慢。
若老人不慎跌倒,一定不要急于起身,以防造成更嚴重的二次傷害。尤其要提醒的是,老年人發生跌倒后,無論受傷與否,都要及時告訴家人或醫生。 ⑦
六、說話慢一點:說話輕松省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說話快就是口齒伶俐的表現,殊不知說話語速過快時,兩個聲帶長期處于繃緊的狀態,不勞損才怪。所以說,最好將你的語速控制在每分鐘200到230字。
慢慢說,注意換氣。因為人在說話時兩條聲帶不斷碰撞,換氣其實是可以給聲帶提供動力,讓聲帶能夠更加輕松、省力地工作。 ⑧
七、家務慢一點:注意勞逸結合
家務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麻煩事”,讓人覺得既耽誤工夫,又浪費精力。但其實,在擦擦洗洗、搬這搬那的過程中,不僅能讓我們擁有整潔的居住環境,還能鍛煉身體,放松身心,調節情緒。
然而,做家務時也需注意避免受傷。像長時間低頭洗衣、洗菜易傷肩頸,此時可調高操作平面,多做收下巴動作;彎腰拖地、搬重物易傷腰椎,拖地時采用弓箭步,搬重物時下蹲借助下肢力量;下蹲、跪地擦地易傷關節,應避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
總之,做家務時別著急,慢一點,注意動作和勞逸結合,這樣才能在享受家務帶來的好處的同時,避免身體損傷。
健康時報資料圖 曹子豪攝
八、情緒慢一點:避免情緒波動
情緒波動大的人,往往伴隨著性子急、脾氣暴,甚至生氣時暴跳如雷,與人爭得面紅耳赤;高興時又容易大喜過望、樂極生悲。因為一點小事,導致情緒激動,出現悲劇的事情并不是少數。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馮愛平曾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情緒波動大、脾氣急躁,除了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還可引發皮膚病。
由于性情急躁,情緒易激動在部分人會引起機體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紊亂,易引發白癜風和銀屑病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