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春季后,雨水增多,空氣濕度大,環境也會變得潮濕,濕邪比較容易侵入人體。
濕氣一重,人們身體就會有沉重感,還容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連大便也黏膩不爽,總之是周身都不爽利。
這樣一來,祛濕也成為了春日的養生重點。
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因而,想要把體內濕氣排出去,最好是食用一些具有祛濕功效的食物,如下文重點推薦的“除濕水”。
濕氣最怕這“除濕水”,陳年濕氣嘩嘩排!
很多人有祛濕需求的時候,通常只會關注如何有效祛濕,而忽略了祛濕的同時還需兼顧“健脾胃”。
這是因為,在中醫看來,“脾乃先天之本”,水、濕均由脾胃來運化。
一個人脾胃強健時,水液就能正常運化轉輸;如果脾胃虛弱,則運化水液的“功力”大不如前,水就會在體內停滯、堆積,從而導致水濕內停,濕邪內生。
因而,想要祛除體內濕氣,又不損傷脾胃,首推大家喝五指毛桃湯。
圖源/小編自己拍的
五指毛桃湯,色如牛奶,味如椰香,也正因如此,五指毛桃還被叫作“牛奶木”“五指香”。
細說起來,五指毛桃味甘微溫,既可益氣健脾,又能祛濕化痰、舒筋活絡,可用于肺虛痰喘、脾胃氣虛、肢倦無力、自汗、風濕痹痛、腰痛等癥。
對于脾胃虛弱的人來說,五指毛桃湯能醒脾開胃,進而加快脾胃的運轉,運化水濕,讓身體不產生濕,因而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健脾祛濕湯。
就連國醫大師鄧鐵濤,也對五指毛桃偏愛有加,認為它補氣健脾,功效似北芪,補而不燥,人吃了不易上火,對于脾虛不受補、脾虛濕重的人群尤為合適。
因此,在濕熱的春夏季,大家都可選用五指毛桃來煲湯以健脾祛濕。
用五指毛桃煲湯,除了可搭配豬肉、排骨、雞肉、鴨肉、鴿子等食材,還可與薏米、土茯苓、淮山、眉豆、牛大力等藥材自由搭配,以達到祛除濕氣、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氣虛的功效。
圖源/壹圖網
在這,給大家推薦一道食療方——五指毛桃祛濕湯(3~4人份)
食材:五指毛桃50克,新鮮淮山250克,炒薏苡仁30克,茯苓30克,瘦肉200克,陳皮1瓣,生姜3片。
做法:先將五指毛桃、茯苓、炒薏苡仁洗凈后,用清水浸泡備用;鮮淮山削皮,切成滾刀塊;瘦肉洗凈切成塊狀、焯水,瀝干備用;將所有材料放入湯鍋,加入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轉文火煮1~1.5小時,最后加鹽調味。
功效:五指毛桃具有健脾祛濕、舒筋活絡之功;淮山健脾補肺,補而不膩、香而不燥;配上祛濕的炒薏苡仁和茯苓,以及理氣的陳皮,全湯氣味芬芳,口感良好,共奏補益脾肺、化濕利水、益氣固表、舒筋活絡之功。
需要注意的是,大便秘結者及孕婦慎服。
想要濕氣不沾身,除了吃祛濕食物,還可多按揉身上自帶的“祛濕口”——
順手按2個“祛濕口”,化濕、排濕樣樣行!
1.陰陵泉穴
中醫認為濕氣通于脾,祛濕當以健脾入手,這時不妨拍打或按揉陰陵泉穴。
陰陵泉屬足太陰脾經,是脾經上管理身體水液的穴位,同時也是人體重要的排濕大穴,在臨床上有“健脾利濕第一穴”的說法。
常按揉陰陵泉穴,可以健脾利水,通利三焦。
定位: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處。
圖源:家醫自制
操作:坐姿屈膝,左右手掌分別搭在左右膝蓋下方,以拇指指腹按壓陰陵泉穴,其余四指搭在小腿外側;以順時針方向揉按2分鐘,拇指再點按半分鐘,以有酸脹感為佳。
每天2次,左右交替按揉。若能同時配伍按揉足三里穴、承山穴、豐隆穴,健脾祛濕的效果更佳。
提醒:按揉穴位時,通常會有明顯的酸脹感,堅持按揉一段時間后酸脹感減輕,這是濕邪漸散的征兆。
2.委中穴
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作為人體最大的濕熱水氣聚集之處,委中穴則擔負著這個通道排污口的重任。
如果此處不通暢,濕氣便排不出去,就會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
圖源/壹圖網
但若有技巧地拍打委中穴,則有助于清熱利濕、舒筋通絡,改善腰脊強痛、股膝攣痛、風濕痹痛等癥狀。
因此,在拍打委中穴時,大家可同時配伍拍打腋窩的極泉穴、肘窩的曲池穴,能增強祛濕效果。
定位:膝后腘窩正中央。
操作:雙腿微屈、與肩同寬,雙手掌心置于腘窩后側,虛掌拍打雙側腘窩,左右協同拍打36下。
注意:拍打時,先找準穴位,全身放松、呼吸調暢、揮臂自然、富有節奏,不必過急;力度由輕到重,微有痛感,能夠耐受為度。